汾酒引力波之二十 上世纪九十年代,香港举行了一次“十佳唐诗”评选。唐朝诗人杜牧的《清明》诗位列第二: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被海外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誉为“清明绝唱,诗酒珠峰”。
其实,该诗在国内的影响力和流行度远超海外,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今天的教育背景下,几乎全民皆能吟诵。 天津社科院统计:中国有关清明的古诗词有110首。最具影响力的首推杜牧的《清明》,当仁不让成为清明“代言诗”。 杜牧《清明》诗为什么能大行其道?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内容场景共情。短小明快,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其次,传播载体广泛。该诗入选宋明《千家诗》第一卷最靠前的位置。成为800年来“儿童启蒙必读诗”。直到现在,该诗也是中国中小学教科书必选诗之一。 史学家考证,杜牧《清明》诗的诞生,与他公元825年的一次北游洛阳、潞州(长治)、并州(太原)、汾州(汾阳)有关。 根据中国唐史学会、复旦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上海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山西省社科院、兰州财经大学等众多学者、教授多年的研究成果来看: 杜牧生于长安,但对唐朝“龙兴之地”的河东道(山西)一直心怀敬意。杜牧的曾祖父是唐朝一代名将杜希望(曾任汾州刺史,葬于汾州),祖父杜佑为唐朝宰相,父亲杜从郁官拜太子司议郎。妥妥的名门世家。
825年这次北游山西,杜牧是带着报国之心去的,一是劝说刘悟统一河北三镇;二是祭拜凭吊战功赫赫的曾祖父和“汾阳王”郭子仪。 杜牧从陕西蒲城出发,第一站东行洛阳,后北上潞州劝说刘司徒不成,来到太原府逗留,后南下“并汾古道”,写下了《并州道中》等诗歌。清明节前夕,杜牧到达了汾州,祭拜曾祖父和郭子仪。 此时的杜牧,追思祖先,壮志未酬,有感而发,写下了千古绝唱《清明》诗。 这首清明诗,之所以后来被海内外誉为“中国诗酒文化的珠峰”,且留芳千年而弥香。学者们研究发现:是作者以平素之语拨动了中国人骨子里的“三个共情”,迄今无人超越。 一、“清明时节”拨动了中国人的“根祖共情”。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是“时年八节”之一,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民族文化传统节日。 据考证,清明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由北方寒食节演变而来,源头在山西晋中地区的介山(绵山),与介子推和晋文公的真实感人故事有关。但真正形成公认的祭祖节日是在唐朝。
历史神奇而巧合的是,介山距离“牧童遥指”的杏花村只有60公里。可以说,清明节起源与酒都杏花村,自古就有了一种极其亲近的地缘关系,似乎冥冥之中的天注定。 清明节的祭祖缅怀,唤起了人们“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两种信仰。这种根祖文化,已深入人心,自然能引发全球中国人的共情。 二、“借问酒家”拨动了中国人的“诗酒共情”。 在祭祖中,酒礼是众礼之首,因为酒能沟通天地人,誉为“魔水”。 古代有“祭酒”的称呼,是对同级别的年长者、高资历者的尊称,类似“首席”。周朝以来,酒还被称为圣人和贤人,酒清为圣,酒浊为贤。 居然尊称到了圣贤的高度,可见,酒在古人心中的地位有多么高。所以,清明节的祭祖活动和诗文,必然有酒,以示祖先为圣贤。古人清明节必饮酒,不是饮圣贤,而是表达崇敬心情,不忘先祖的圣贤恩泽,追思生活的来之不易,精神自勉,提振能量。 杜牧来到汾州祭拜曾祖父和郭子仪,凭吊心中的楷模,必然知道这里盛产美酒,才会“借问酒家”,一品天下盛传的汾州酒。 当时“并汾古道”上的酒文化繁荣到什么程度呢?
祖籍山西太原的白居易在《送令狐相公赴太原》中,记录了并州和汾州沿途商业兴盛、酒肆林立的繁华景象——“六纛[dao]双旌万铁衣,并汾旧路满光辉;诗作马蹄随笔走,猎酣鹰翅伴觥飞”。 可见,唐朝时的太原—汾州—长安“两都一汾”这条600余公里的“唐直道”上,政商文化是多么发达,诗酒文化是多么兴盛,简直“乱花渐欲迷人眼”。 而这个“诗酒盛世”都是由汾州的酒都杏花村开创的,汾酒是这条古道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杜牧来汾州祭祖,必然要祭酒、饮酒。但是,与其他清明诗写酒的醉、醺、愁、悲、苦、伤不同,更与李白的豪放纵饮、沉醉寂寞、万古愁不同。杜牧的诗酒是唯美的、尊重的、平静的,几乎没有借诗醉酒、悲切阴郁。 尽管祭祖时“欲断魂”,但并没有过度沉浸,而是话锋一转,用“借问酒家”摆脱心境,格调向上走,这正是杜牧的过人之处。 有人说杜牧“诗,俊爽潇洒;酒,清雅意深”,诗酒一绝,微言大义,晚唐无人可比,甚至整个唐朝也找不到第二人。 巧合的是,汾酒自古以来的清雅风格,与杜牧的诗酒风格极为相似。 三、“杏花村语”拨动了中国人的“春天共情”。 最值得称道的是,杜牧的清明诗开启了别具一格的“春天模式”。 最后一句“牧童遥指杏花村”把读者带到了一幅杏花盛开、春意盎然、美酒飘香的充满想象的唯美场景中。这是该诗的和点、高点,成为了整篇的最精彩所在。
由祭祖追思、缅怀过去,到杏花烂漫、展望未来;由低而高,高潮顶点放在了最后,余韵邈然,耐人寻味。这才是杜牧的高明之处。因此,历朝历代广为传诵。 有人曾研究认为:杏花村只是一个比喻,泛指美好的地方,是杜牧想象出来的一个人人向往的浪漫唯美的未来世界和彼岸世界。 那更要感谢杜牧的想象力了,从这种环境里酿出来的酒该是多么美啊,一定价值不菲! 其实,山西杏花村是真实存在的,唐朝时已是北方闻名的酒都。 各种资料记载及当地百姓口述:“唐朝的时候,杏花村这个地方万树杏花,烂漫多姿,叫杏花坞,当时汾清酒及杏仁露等配制酒需要大量的杏仁,杏花村就有了许许多多的杏树……”。 宋代《北山酒经》记载汾州竹叶青和羊羔酒的配方时,曾多次提到杏仁的作用:“杏仁曲,每面一百斤使杏仁十二两,去皮尖,汤浸于砂盆内,研烂如乳酷相似”。 另外,结尾用杏花村,还回应了“清明”这个节气的特征——气温回升,清净明洁、吐故纳新,生命绽放。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踏青春游的好时节。 对于这样一幅美景图画,读者岂能不向往,岂能不共情? 在人们眼里,杏花村不仅是个酿酒的圣地,还是个春暖花开、生命向上、充满灵性的浪漫地方,甚至代表了“诗和远方”。
有人说,这首诗是中国最成功的名人名酒广告,做了1100多年依然超凡脱俗,意犹未尽。这正是唐诗的生命力,更是杏花村汾酒的生命力。 学者余秋雨曾说:“唐诗具有全民性,有了唐诗,中国大地已经不大有耐心来仔细倾听别的诗句了”。这话很有见地。 今天,杏花村汾酒厂区,随处可见杜牧与牧童的主题雕塑、碑文。在汾酒文化博物馆里也收藏着许多关于《清明》诗的文化珍品,杜牧也被奉为“汾酒十贤”之一,成为公认的“汾酒诗匠”。 让我们记住这位伟大的诗人! (来源:智度名酒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