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锦成,海南大学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健全现代应急管理体系、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和加强公共安全治理作出了系统性部署。重庆作为自然灾害多发的重点区域,目前的应急管理体系在基础建设和应急响应机制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但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风险环境,仍存在统筹协调不足、科技应用深度不够、基层治理精细化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为更高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重庆需要结合区域实际,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聚焦完善多层级应急指挥体系,以系统化思维强化顶层设计、优化资源配置、深化科技赋能和提升基层治理效能。通过推动应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构建统一高效、权责明晰、协调联动的管理体系,为实现高效应对突发事件、全面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重庆实践构筑有力保障。 强化统筹机制,打造多层级应急指挥体系 构建统一高效的管理体系 提升应急管理现代化水平的核心在于构建一个统一高效、权责明晰、协调有序的管理体系。这一体系需要在顶层设计上实现全面的系统性,在执行层面确保资源的高效整合,从而为整体应急能力的优化提供保障。重庆作为自然灾害多发地区,需因地制宜地贯彻应急管理相关会议精神,系统推进市、区县、乡镇三级应急指挥体系的全面优化,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的整体效能。 市级层面的统筹与指挥能力强化 在市级层面,应急管理指挥中心是协调全市应急管理资源和信息的核心枢纽。应通过整合公安、消防、气象、水利等多部门资源,建立“一体化”指挥系统,确保“信息共通、资源共享、响应同步”。通过引入实时监测技术、智能调度系统和数据共享平台,提升对灾害事件的精准决策能力。对于重大事件,市级机构需承担跨部门协调和资源调度的核心作用。例如,洪涝灾害发生时,市级机构应实时监测雨情、水情,并协调区县及乡镇的物资储备和应急力量部署,确保响应速度和效率。此外,市级应急中心需定期开展综合演练,对跨部门协作和资源调配机制进行检验和优化。 区县层面的联动与专项预案实施 区县层面应着力完善联动机制,通过制定覆盖各类灾害的专项应急预案,明确职责分工和协作流程。应推动跨区域联合演练,将各区县的风险预案纳入统一测试体系,以检验并强化区县间的应急协同性。通过动态数据库整合辖区内的重点风险源、物资储备和人力资源信息,为上下级指挥提供科学决策支持。在区县管理中,针对地质灾害、火灾和公共卫生等不同类型突发事件,应配备相应的专业应急力量和技术支撑团队,确保调度的及时性和精准性。 乡镇基层的网格化精细治理 作为应急管理的“神经末梢”,乡镇基层需要通过网格化管理实现精细化治理。通过将责任明确到人,确保在突发事件中信息能够及时上报、资源能够精准分配,推动基层应急治理的高效运转。基层应以定期开展应急演练为抓手,强化干部和居民的风险意识和应急能力。同时,基层需配备智能化设备,如实时监控系统和便携式通讯设备,以提高灾情获取和处理能力。针对常见的山洪、地质滑坡等突发事件,基层应结合当地实际建立实用、高效的应急物资储备和分发机制。通过预案测试和实战模拟的常态化开展,强化乡镇与区县的信息联通和资源保障能力。 多层级指挥体系的全面健全 在整体结构上,应通过健全多层级应急指挥体系,实现从市到乡镇的上下贯通。市级层面承担决策和资源整合的统筹功能,区县负责专项预案和联动机制的落实,乡镇则具体执行网格化管理和应急响应。通过完善信息联通机制,确保灾情数据能够迅速从基层上报至市级指挥中心,市级决策能够快速下达到乡镇,形成高效的闭环管理体系。 推动应急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实现 通过顶层设计与基层落实的协同推进,重庆有望实现更高效的应急响应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通过统一高效的指挥架构、科学合理的资源调配和动态实时的信息联通,全面提升应急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为自然灾害高发地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以科技创新驱动,构建智能化应急管理体系 现代化应急管理体系的高效运行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作为西南地区的特大型城市,重庆可充分依托丰富的科技资源,将数字化与智能化手段深度融入应急管理全过程。从技术革新到实践应用,全面提升应急管理能力,推动风险治理向更加智能、高效的方向迈进。 推动现有应急管理机制优化升级,应着重建设“智慧应急”平台,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为核心技术,搭建覆盖全市的风险监测与预警网络。通过整合气象、地质、工业安全等多源数据,构建多灾种、多场景的风险预警模型,实时捕捉灾害动态并提前发出精准预警。这一技术体系能够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支撑,大幅提升决策效率与可靠性。同时,打造动态化灾害风险数字化档案至关重要。该档案不仅需记录各类历史灾害数据,还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与数字孪生技术,模拟灾害场景,为应急指挥提供科学依据。以地质滑坡模拟技术为例,它能够预测滑坡风险等级,并通过灾害推演优化疏散和救援方案,确保突发事件的应对更加高效、从容。 在技术应用向基层延伸方面,还需加快智能设备的普及和使用。通过在乡镇部署监测终端和移动应急指挥系统,将科技优势延伸至灾害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这不仅能够提升基层风险监测能力,还为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提供坚实保障,构建起从中心城区到基层末端的全域智慧化覆盖。随着应急管理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升,重庆将充分释放科技创新的潜力,为构建现代化应急管理体系提供强劲动力。这一创新实践不仅将增强风险防控能力,也将为其他区域探索出智能化治理的新模式。 创新网格化风险防控机制 推动基层治理向精细化迈进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高基层治理能力,推动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这一精神为重庆市深化网格化风险防控机制提供了重要指导方向。作为自然灾害多发和工业风险较高的地区,重庆市应急管理局在现有“三层结构”网格化基础上提出创新举措,通过优化网格划分、强化科技赋能和提升人力资源能力,构建更科学、更智能的风险防控网络,以全面提升应急管理的精准性和实效性。 优化网格划分:动态调整与精细化聚焦 重庆市应急管理的现有网格化体系覆盖广泛,但仍存在覆盖不足和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为更好应对复杂多样的风险,需进一步细化网格划分标准。依据风险类型和区域特点动态调整网格单元是提升防控效率的关键。对于地质灾害多发区、工业风险集聚区等高风险区域,应优先建立更小、覆盖更密的“微网格”。微网格以精准化为核心,通过将传统广域网格转化为细分单元,实现对重点区域的精准监控和快速响应。例如,针对滑坡和泥石流高发地区,通过微网格覆盖地质活跃区域,能够显著提升灾害监测的敏感性和处置的时效性。同时,需建立基于多层次预警模型的动态网格调整机制,根据环境、风险水平和区域需求变化,实时优化网格划分,确保防控体系始终适应动态变化的风险态势。 智慧网格化管理:科技赋能全链条管理 深化网格化机制离不开现代科技的支持。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构建智慧网格化管理平台,是实现网格化精细治理的关键手段。智慧管理平台通过整合实时监测数据、历史灾害记录、区域人口分布和经济活动数据等多维信息,为每个网格提供定制化的防控策略。例如,在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平台可通过实时采集的雨量、地表位移等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及时向相关网格发出预警,并指派应急人员采取预防措施。此外,通过物联网技术在工业风险集聚区部署传感器,实时监控化工厂或高危企业的生产状态,一旦检测到异常,平台可迅速推送风险通知并建议最佳处置方案。智慧网格化平台还可通过优化应急资源的动态分配提升调度效率。例如,在发生区域性洪涝灾害时,平台能够基于人口密度、受灾范围和道路交通情况,迅速制定物资投放与救援方案,确保资源分配精准、高效。同时,智能平台的建设将实现从风险监测到响应调度的全链条管理,降低人为决策失误的风险,提升应急管理体系的整体协同性。 强化基层队伍建设:夯实风险防控能力 高效网格化治理的实施离不开专业化的人力资源保障。网格员是基层治理的中坚力量,其选拔与培养需更加注重专业化和技术化能力。应完善网格员选拔机制,将风险识别、应急响应等技能作为核心考核标准,同时优先选用具备应急管理专业知识或实践经验的人才。针对在职网格员,需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加强其在风险识别、信息传递和应急处置等方面的技能。通过理 论培训与实战演练相结合,提升网格员的技术熟练度和应急能力,形成一支“懂技术、善实战”的基层专业队伍。此外,应强化网格员在智慧管理平台的应用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数据工具提升工作效率。 构建现代化网格化风险防控体系的长效机制 通过动态调整网格结构、引入智能化管理工具和强化人员能力建设,重庆市有望逐步构建起更加高效的网格化风险防控体系。这一体系能够实现从顶层设计到基层执行的全面联通,确保“信息共通、资源共享、响应同步”。例如,在应对突发洪水事件时,市级机构可通过智慧平台协调区县和乡镇的防控措施;区县根据动态网格调整机制开展物资储备和灾前演练;乡镇通过网格员巡查和实时监测实现灾害信息的及时上报和响应。各层级的协同运作和技术赋能,将显著提升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效率,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通过构建更智能、更精细、更高效的网格化风险防控体系,重庆市不仅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提供了实践范例,也为基层治理现代化开辟了新路径。这一体系的实施将为其他省市提供借鉴,并为中国应急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作出积极贡献。健全全民参与的应急治理体系 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提高社会治理效能,健全全民参与的应急治理体系,是现代城市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应急管理系统的检建设中通过强化教育培训、深化演练活动和推进协同机制,持续优化应急治理体系,不断增强社会韧性和应急响应能力,全面提升公众的风险意识和应急技能是进一步健全全民参与体系的关键。应急管理部门需完善现有教育培训机制,将应急知识更深入地融入社区、学校和企业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例如,在中小学持续推行地震避险和火灾自救课程,注重实操性与趣味性的结合,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并掌握基本的应急方法;在企业中推动定期的应急疏散演练,结合行业特点开发专属应急技能培训,提升员工在特殊场景中的处置能力。通过这一体系的强化,实现风险意识的全面普及,覆盖从家庭到社会的每个层面。 模拟演练与实景培训是提升公众应急能力的有效实践。在2023年“防灾减灾日”活动中,全市300多个社区开展了地震避险、防火逃生等演练活动,超过50万人次积极参与。这些活动通过还原真实场景、提供专业指导,不仅强化了居民的应急技能,更促进了邻里之间的协作能力,显著增强了社区的自救互救水平。由此形成的基层治理力量,既为突发事件应对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也减轻了政府的应急处置压力。此外,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推动社区与企业间的协作,是健全全民参与体系的重要方向。通过完善“社区-企业应急合作机制”,企业可在突发事件中发挥技术和物资优势,为社区提供支援;而社区则为企业员工参与演练提供场景化平台,推动资源互补和协同应急的可持续发展。 全民参与的本质,是在全社会中营造共担风险、共促安全的文化氛围。在现有基础上,应进一步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例如通过表彰应急治理中的优秀社区、企业和个人,树立全民参与的示范典范,以此激发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这一体系的不断完善,重庆的应急治理从政府主导逐步迈向“政府引领、社会协同、公众积极参与”的新阶段,形成更加成熟的社会治理模式,为更高效的公共安全管理提供持续支撑。 从战略高度看,现代化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是重庆应对多变风险挑战、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通过优化多层级应急指挥体系、深化科技创新应用、完善网格化风险防控机制以及推动全民广泛参与,重庆将逐步构建更加智能、高效、协同的应急管理格局。未来,全市各级各部门需以更广阔的视野和前瞻性的布局,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将系统化思维贯穿治理全局,以精准施策和创新实践全面提升应急治理能力。这一系列努力不仅为区域发展筑牢安全屏障,也将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庆实践注入更深层次的安全韧性与治理智慧。 |